清朝乾隆年间,宫廷中流传着一个看似荒诞却暗含深意的现象:每逢祭祀大典,乾隆帝将白水煮制的“胙肉”分赐群臣,而大臣们出宫后却纷纷将肉转赠给纪晓岚。这场“猪肉漂流记”背后,实则是权力秩序、满族习俗与人性弱点的复杂交织。
一、胙肉:满族祭祀的“政治符号”
满族自古有“食其肉,衣其皮”的传统,祭祀时以白水煮肉(胙肉)敬神,仪式结束后将肉分给子孙亲友,称为“分胙”。这一习俗在清朝被纳入国家礼仪体系,成为皇权与臣民沟通的特殊纽带。乾隆帝每年主持祭天、祭祖大典时,会命人宰杀大量猪牛羊,将煮熟的胙肉分赐宗室、大臣。此举既延续了满族旧俗,又向天下展示“勤俭爱民”的形象——皇帝带头食用无调料的白肉,臣子岂敢不从?
然而,胙肉的“政治意义”远超其食用价值。对乾隆而言,赐肉是检验臣子忠诚度的手段:能否咽下无味的白肉,成为衡量臣子是否“不忘本”的隐性标准。对大臣而言,接受胙肉则是获得皇权认可的象征,即便肉质难以下咽,也需表现出感恩戴德之态。
二、难以下咽的“皇恩”:大臣们的生存困境
尽管胙肉承载着政治寓意,但其实际口感却让大臣们苦不堪言。这些肉仅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,无盐无油,带有腥涩之味。乾隆帝食用时,太监会呈上蒜泥、腐乳、韭菜花等调料,但大臣们只能面对原味白肉。更尴尬的是,分肉时依官职高低分配,低位者常得肥腻部位,口感更差。
面对这一困境,大臣们发展出多种应对策略:
技术性吞咽:提前将糯米纸浸泡在调料水中,分肉时裹肉吞下,以遮掩腥味;
象征性表演:当众咬一小口,装作多年未食肉的样子,出宫后将剩余肉块丢弃;
转赠纪晓岚:将肉赠予以嗜肉闻名的纪晓岚,既避免浪费,又维持与同僚的关系。
三、纪晓岚:嗜肉者的“终极解决方案”
纪晓岚之所以成为胙肉的“接收站”,与其个人特质密不可分。据《啸亭杂录》记载,他“日食肉数十斤,终日不啖一谷”,以肉为主食,偶食面食。这种异于常人的饮食习惯,使他成为处理胙肉的最佳人选。
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纪晓岚的官场处境。他虽以文才著称,却长期被乾隆视为“倡优蓄之”的消遣对象。乾隆曾当众斥责他:“朕以你文学优长,故使领四库全书,实不过以倡优蓄之,尔何妄谈国事!”这种人格上的轻视,迫使纪晓岚通过嗜肉、抽烟、好色等行为释放压力。大臣们将胙肉赠予他,既是对其嗜好的迎合,也是对这位“文坛笑匠”的隐性同情。
四、权力游戏下的荒诞与真实
乾隆赐肉事件,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表演。皇帝通过“共食白肉”强化权威,大臣们通过“吞咽皇恩”表忠心,而纪晓岚则以“嗜肉者”的身份成为这场表演的缓冲带。这一现象折射出乾隆中后期的官场生态:表面上的“盛世”之下,是皇帝对臣子的绝对控制与臣子对皇权的无奈妥协。